教育学、心理学考研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备考 > 所有 > 312 心理学综合 > 真题解析 >

2015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关键字: 教育学考研,心理学考研 时间:2020.12.02
2015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人本主文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认知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爱与归属需要
【解析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从低级到高级五种基本需要。除了论述的这五种需要之外,马斯洛后来又提出增加两种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也属于成长性需要。具体如下表:

种类 内容 特点
成长性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缺失性需要 尊重需要 对个体来说不可缺少,未满足时会激励个体尽力满足这些需要, 而一旦满足,其激励作用会降低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属于成长性需要,所以本题选D。
【答案】 D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解析】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总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的四大特征具体如下表。

知觉特征 涵义
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理解性 指个体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和说明的特性
选择性 指人不可能同时把接触到的外部事物纳为知觉对象,而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觉
恒常性 指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方面,本题沙及的是大小恒常性。因此本题选A。
【答案】 A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损伤的脑区域是
A.布洛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艾克斯勒区
D.运动区
【解析】听、说、读、写是语言活动的四种形式,言语活动具有异常复杂的脑机制,它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具体如下表。

大脑区域 主要功能 受损或病变带来的影响
布洛卡区 言语运动中枢 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motor aphasia) 或表达性失语(expressive aphasia).患有这种失语症的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 说话缓慢而费力
威尔尼克区 言语听觉中枢 称为接收性失语症,是一种语言失认症(agnosia)。 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艾克斯勒区 言语书写中枢 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
 
角回 言语视觉中枢 能理解口语、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理解书面言语的意义
 
 
运动区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此本题选B。
【答案】B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A.桥脑
B.中脑
C.延脑
D.间脑
【解析】大脑包括脑干、间脑、端脑和小脑。其中,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的上方,它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中脑位于桥脑之上,是整个脑的中点,是视觉以及听觉的反射中枢。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除嗅觉外一切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转换站,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
因此本题选C
【答案】 C

5.“马赫带”反映的感觉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补偿
C.感觉融合
D.感觉对比
【解析】题项的四种感觉现象如下表。

感觉现象 涵义
感觉适应 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
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补偿 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
感觉融合 指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
觉印象的现象
感觉对比 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烈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马赫带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这是因为形成了强烈的感觉同时对比,因此本题选D。
【答案】 D

6.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答案】A

7.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解析】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①目的越明确、具体,对完成目的的意义理解越深刻,达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②稳定的间接兴趣可以引起、保持人的有意注意;③合理地组织有关活动有利于有意注意;④一个具有认真负责、吃苦耐劳、顽强坚毅人格特征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目前的目的;⑤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依从性。
本题中,刺激物的新颗性、刺激物的强度以及刺激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引起无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产生的原因,故选D。
【答案】 D

8.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
【解析】深度知觉,也叫距离知觉,是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深度知觉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线索进行的,这些包括单眼视觉线索、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非视觉线索(眼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等。其中单眼视觉线索包括物体大小、物体的掩蔽或重叠、明暗和阴影、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清晰度不同)、运动视差等。因此本题选C。
【答案】C

9.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解析】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其中,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及自主运动。
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现象。诱发运动是指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而自主运动是指我们的眼睛静止不动地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会发现刺激点飘忽移动起来,本题中的现象就是自主运动现象,故选C。
【答案】C

10.格列高里(R.L.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
息之外,还依靠
A.特征觉察系统
B.头一眼运动系统
C.外周神经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解析】网像运动系统是视网膜上映像的流动,以此解释运动知觉网像运动系统不能充
分解释运动知觉的复杂现象。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运动时,往往眼睛、头部和身体也在运动。
此时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不仅需要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需要来自中枢神经
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格列高里把这种运动系统称之为头一眼运动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它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人和传出信息的作用。因此本题选B。
【答案】B

11.“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该推理属于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概率推理
【解析】推理按照思维进程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具体如下表。


演绎推理 指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它包括三段论推理、线性理、各种推理
归纳推理 指从特殊或个别性前提推出三般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 指由特殊或个别前提推出特殊或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题中所述属于演绎推理中的线性推理。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关系。因此本题选A。
【答案】A

12.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
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
D.音位能被组合成语素,语素能被组合成词语
【解析】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句子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语素也称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可以自由使用的单位都是词。因此本题选B。
【答案】B

13.“诏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沃尔夫(B Wholf) 提出的这一假设被称为
A.语言相对性假设
B.语言生成性假设
C.语言概括性假设
D.语言交互性假设
【解析】沃尔夫的语言相对性假设认为,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语言影响但不决定思维。故选A。
【答案】A

14.右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


A.缪勒-莱耶错觉
B.贾斯特罗错觉
C.波根多夫错觉
D.多尔波也夫错觉
【解析】缪勒一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相同的线段因加上不同方向的箭头而看起来不一样长。贾斯特罗错觉,指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面的一条比 上面的一条看上去会长些:同样,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包含在下面的扇形环比上面的扇形环看上去大些(图a)。波根多夫错觉,指一条直线被两条平行线遮断时,看起来被分割开的两条线段似乎不在一条直线上(图b)。多尔波也夫错觉,指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大圆的包围中的看上去比在小圆的包围中的小(图c)。故选A。
【答案】 A

15.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怦怦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地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学说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解析】情绪情感理论包括詹姆上-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坎农一巴德的丘脑学说、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动机一分化理论,四种理论具体内容如下表。

情绪理论 主要观点
詹姆士—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的丘脑学说
认为情绪与机体的生理变化直接联系,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强调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当刺微引起的感觉信息传到皮层时,唤醒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导致特定模式的情绪产生。丘脑同时将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通过认知评价来确定刺激情境对人的意义,进而引起特定的情绪体验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本题中,小王感到心怦怦跳、呼吸急促,这是生理反应,由情绪刺激引起:同时,生理反应又导致情绪体验产生一觉得害怕, 所以,适用于外周情绪理论。故选A。
【答案】 A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A.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B.本能是人类-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C.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D.诱因和驱力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解析】托尔曼的期待价值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认为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期待包括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和由反应引起的期待两种。本题中,“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是本能理论的观点:“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是自我效能感理论的观点,“诱因和驱力共同决定个体行为”是诱因理论的观点,故选A。
【答案】 A

17.个体的目标定位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既定目标就是成功。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该个体所持有的成就目标属于
A.掌握目标
B.成绩目标
C.效能目标
D.表现目标
【解析】成就目标定向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也称成绩目标)两种。其中,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面对困难有较高的坚持性和适当的学业求助行为,在需要他人帮助时能够虚心请教,较少自我设障。而表现目标定向的个体回避必要的学业求助行为,当面临求助情境时,他们常因为感到自尊受到威胁而放弃求助,以维护自尊。
本题中,“把目标定位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这是掌握目标,故选A。
【答案】A

18.小张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动机冲突的类型主要涉及对一个或两个目标的趋近或回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动机冲突的类型 目标一 目标二 示例
双趋式冲突 趋近 趋近 鱼和熊掌
双避式冲突 回避 回避 既不想去上课,也不想去看电影
趋避式冲突 趋近且回 /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多重趋避式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 趋近且回避 趋近且回避 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 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
 
本题中,小张的两个目标中,每个目标都有趋近因素,也有回避因素,所以是多重趋避式冲突。故选D。
【答案】 D

19.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实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解析】幼儿概念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幼儿不易掌握-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数概念是在有了实物感知、实物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还不能掌握关系概念,不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幼儿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的内涵往往不够精确,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故选B。
【答案】 B

20.下图所示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a、b、c分别代表
A.操作、产品、内容
B.产品、内容、操作
C.内容、操作、产品
D.操作、内容、产品

【解析】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结构可以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维度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维度 内容
智力活动的操作 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处理的对象是上述提及的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内容 指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智力活动的产品 指运用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因此本题选D。
【答案】 D

21.横断、纵向和聚合交叉设计常用于发展研究。其中,聚合交叉设计尤其适合于
A.研究某一年龄组在长时间内的变化
B.测量某一年龄组内的集中趋势和个别差异
C.分析在多个任务上年龄组与任务间的交互作用
D.在不同年龄组重复验证纵向发展变化,增强研究推断
【解析】聚合交叉设计(纵向时序设计)是选择两个或多个在不同年份出生的被试群体,在他们的不同年龄予以重复研究的设计。因此该设计旨在对不同年龄组进行追踪研究。聚合交叉设计尤其适合于在不同年龄组重复验证纵向发展变化,因此本题选D。
【答案】 D

2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
【解析】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提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冲突,即发展任务。具体如下表。

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岁半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1岁半~3、4岁 自主←→羞怯、疑虑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尾
  4~5岁 主动感←→内疚感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縮,无自我价值感
  6岁~青春期 勤奋感←→自卑感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自我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向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
  成年期 亲密感←→孤独感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密相处
  中年期 关心后代←→自我关注 热爱家庭,裁培后代 自我态纵,不顾未来
  老年期 完善感←→失落感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侮恨旧事,悲观失望
 
其中老年期存在的心理冲突是完善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到了老年期,回顾一生,如果一生中事业有成,婚姻美满、与人为善,觉得此生不虚此行,则产生一种先 善感,能够豁达面
对死亡。
本题中,繁殖感是中年期的发展任务,亲密感是成年期的发展任务,认同感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故选C。
【答案】C

23.下列有关幼儿言语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
B.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C.句法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D.自我中心言语是其主要的言语形式
【解析】幼儿期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包括词汇发展、语法使用与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在词汇的发展上表现为,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词汇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词汇范围不断扩大,使用的积极词汇比婴儿期大大增长。在语法的掌握上表现为逐步掌握句法结构复杂的句子,从掌握陈述句到逐步掌握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掌握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幼儿受到其思维水平的限制,虽然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言语,自说自话,不顾及别人是否听懂了自己的话,但这不是其主要的言语形式。故选D。
【答案】D

24.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用来研究婴儿知觉能力的是
A.陌生情境法
B.视觉偏爱法
C.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D.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解析】婴儿心理研究方法主要有:

方法 含义 目的
视觉偏爱法 探究婴儿对哪些刺激物感兴趣,注视时间长 研究婴儿的知觉能力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刺激所造成的反应强度的逐渐降低的现象,去习惯化是指新的刺激导致反应性增加的现象 了解婴儿对某些事物的知觉能力、记忆能力
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通过观察儿童是否能够使用手、脚、吸吮等婴儿已经掌握的动作获取听觉刺激等 了解儿童的知觉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
 
陌生情境法 主要用来研究婴儿的依恋现象
本题中,陌生情境法是研究婴儿依恋的,故选A。
【答案】A

25.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现象的时期是
A.幼儿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成年中期
【解析】“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都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两个主要表现。青少年期,个体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于自己非常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他们似乎有这样的看法,即其他人像他们自己关注自己那样,也非常关注他们,而且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吻合。
同时,独特自我是这一时期自我中心思维的一大特点, 表现为“独特的自我”或者个人神话”。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个人的情感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故选B。
【答案】 B

26.小明两岁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这首唐诗。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种学习属于
A.刺激一反应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水平的高低提出八类学习。①信号学习:个体学会把一个现成的反应与一个新刺激或“信号”建立联系,即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②刺激一反应学习:个体学会对某一特殊的刺激作出某种精确的反应。③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④言语联想学习:其实也是连锁学习,是由语言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⑤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⑦规则的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原理学习,它的作用是控制行为。⑧高级规则的学习:学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所以也叫解决问题的学习。
本题中,小明一句接着一句背诗,属于言语联想学习。故选B。
【答案】 B

27.对个体原本就感兴趣的活动提供外部奖励有可能降低其内部动机。这一现象被称为
A.罗森塔尔效应
B.旁观者效应
C.德西(E. Deci)效应
D.蔡戈尼克(B. 2eigarnik)效应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待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贵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贵任往往会退缩。蔡戈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德西效应是指外部奖励实际上提高的是学习者的外部学习动机,而有可能降低个体的内部学习动机。故选。
【答案】C

28.某3岁儿童经常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大人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这种行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行为受到了负强化
B.该行为受到了正强化
C.该儿童天生脾气坏
D.该儿童注意功能有缺陷
【解析】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正强化是个体作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本题中,孩子大哭大闹(行为) .此时大人依着他(奖励刺激)。大人依从孩子的刺激不断增加,促使孩子大哭大闹的行为增加,这是对孩子大哭大闹行为的正强化。故选B。
【答案】 B

29.在学完“分数”之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的同化类型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同化方式包括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其含义如

同化方式 含义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并列学习 指新旧知识之间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他们在人类广阔的知识背景上具有联系,学生通过这种联系进行学习
本题中,百分数是分数的下位概念,先学习了分数概念(. 上位概念),再学习百分数概念(下位概念),这时会把百分数概念( 下位概念)归属到分数概念( 上位概念)之中,这属于下位学习,故选B。
【答案】B

30.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内容,不属于该书组成部分的是
A.人类的本性
B.学习心理
C.教师心理
D.个别差异
【解析】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于1918-1914年,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大纲》,内容为: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这标志者传统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确立。故选C。
【答案】C

31.有机体每得到一次强化后,反应速度都会下降:此后,逐渐加快反应速度,直至下次强化到来,表现出一种扇形效应。导致这种行为模式的强化程式是
A.定比例强化
B.变时距强化
C.定时距强化
D.变比例强化

【解析】强化的安排不同,会导致行为的反应模式不同。C 项,定时距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有机体每得到一次强化后,反应速度都会下降,此后逐渐加快反应速度,直至下一次强化到来,反应建立缓慢、稳定,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如随堂测验。D 项,变比例强化是指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反应建立的速度很快,强化后不会暂停,如买彩票。
【答案】C

32.在向被试呈现的知情同意书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被试有权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
B.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
C.告知被试可以自由参加实验、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
D.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风险、感觉不适等
【解析】心理学实验被试的知情同意权包括实验的真实目的(有时为了研究的科学性需要采用双百实验,但是被试有权事后知晓),告知被试有权自由参加实验或拒绝实验或终止实验,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本题中,“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这给被试带来拒绝参加实验的压力,有违科研伦理,故选B。
【答案】B

33.下列选项中,可以把儿童作为被试的实验研究选题是
A.延迟满足
B.习得性无助
C.长期感觉剥夺
D.长期恐怖情绪诱导
【解析】心理学研究伦理要求是被试免受生理或心理伤害。本题中,习得性无助、长期感觉剥夺,长期恐怖情绪诱导等实验研究对于儿童来说,都可能在心理发展中留下阴影:而延迟满足实验,都不大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故选A。
【答案】 A

34.在进行选择反应时测定时,反应数目和刺激数目的关系是
A.两者应相等
B.前者应比后者少
C.前者应比后者多
D.前者应是后者的倍数
【解析】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 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在选择反应时的测定中,呈现的刺激有多种,要求被试对不同刺激作不同反应,但刺激数和反应数相同。当仅对多个刺激中某个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而其他刺激出现时不予理会,此时测量到的是辨别反应时。
本题中,选择反应时的测定要求刺激数和反应数相同,故选A。
【答案】A

35.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 方法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智力为额外变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最能有效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A.消除法
B.恒定法
C.等组匹配法
D.双育实验法
【解析】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主要有消除法、恒定法、等组匹配法、双盲实验法等。其中,消除法是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不利的各种环境刺激、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或主试被试方面的主观因素: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方面:等组四配法是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于组,使各组特质基本相同:双盲实验法也是消除法的一种,是指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一处理的实验技术。
本题中,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智力为额外变量。需要控制智力不可能采用消除法,恒定法也无法实现,双盲实验法委求被试与主试都不知道是哪一种实验处理,这与教师需要掌握某种教学方法才能实施相矛盾;而等组匹配法可以随机分组让两组被试智力水平相近,故选C。
【答案】C

36.华生在以小艾尔伯特为被试的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刺激-反应法
B.单词诱导法
C.图片诱导法
D.音乐诱导法
【解析】在华生的恐惧情绪实验中,华生将小动物和噪声配对,使小艾尔伯特产生恐惧
情绪,这是条件反射法,即刺激——反应法。故选A。
【答案】 A

37.某公司欲考察广告的类型(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对其产品销售量的影响。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分别抽取1000名被试进行调研。该研究中的城市规模属于
A.刺激变量
B.被试变量
C.控制变量
D.任务变量
【解析】实验中的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本题中,广告类型是自变量,产品销售量是因变量。研究者没有将城市规模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城市规模又会影响因变量,因此它是控制变量。故选C。
【答案】 C

38.就测定方式而言,依据误差对闽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恒定法
C.调整法
D.信号检测法
【解析】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及其特点如下:


心理物理法 特点
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系列探查法、感觉等距法,是将刺微按递减或递增系列的方式,以相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恒定法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阀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
布求阈限
调整法 又叫平均差误法、再造法、均等法,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信号检测论 是一种既能测量被试的反应倾向,又能测量被试的辨别能力的现代心理物理法,其实质是利用信号和噪音的统计特性尽可能地抑制噪音,从而提取信号
 
本题中,依据误差对阀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调整法,调整法中被试的每次操作和标准刺激都不会一样,而这个差值即误差,平均差误法就是使用这个误差计算阅值。故选C。
【答案】 C

39.实验的多次重复导致了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A.练习效应
B.疲劳效应
C.习惯误差
D.期望误差
【解析】心理物理法中常见误差类型及特点:


误差类型 特点
练习效应 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或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效应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疲倦或厌烦情绪随实验进程逐步发展,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 被试由于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偏向
期望误差 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
 
本题中,被试多次重复而降低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这是由于疲劳效应造成的系统误差,故选B。
【答案】 B

40.在进行反应时实验的过程中,防止“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
A.提醒被试注意
B.插入侦察试验
C.剔除过快反应
D.剔除过慢反应
【解析】“假反应”是指在反应时实验过程中,被试有时会在未呈现刺激的情况下即作出反应。其结果就是被试表现为反应时短,同时错误率可能会高,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可插入一些侦察试验,即在反应时测定中,插入只给预备信号而不呈现刺激的刺激,以此了解被试是否是在觉察到刺激后才作出反应。故选B。
【答案】B。

41.与古典心理物理法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
A.能计算出奖惩标准
B.能将信噪比进行分离
C.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D.能计算出信号和噪音的概率
【解析】信号检测论能排除实验时被试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对感受性测量的影响已形成了:一些基本方法,如有无法、评价法及迫选法等。而古典心理物理法无法对个体客观的感受性与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加以区分,而信号检测论则将个体对刺微的判断过程分为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前者反映了个体的客观感受性(辨别力),后者反映了个体在判断时使用的判断标准。
所以,信号检测论相对于古典心理物理法优点在于:首先,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其次,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 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故选C。
【答案】C

42.在系列位置效应实验中,通过分心任务延缓30秒后让被试进行回忆,其回忆结果曲线的末端变平。这说明延缓过程主要影响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前瞻记忆
【解析】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题项的四种记忆系统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记忆类型 特点
感觉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指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个极短的时间,信息保持的时间有0.25~2秒
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总呈现的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为5秒~2分钟
长时记忆 指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 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是终身的
前瞻记忆 对将来某一时刻要做的事或任务的记忆,是相对于回顾性记忆的一种记忆
 
本题中,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效果表现为,前期的记忆任务和后期的记忆任务的成绩较好,中间的记忆任务的成绩较差。通过分心任务让被试延缓30秒回忆,使被试不能对后面的任务复述。从时间长短(30秒)。上看,排除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同时,是让被试进行回忆,也不可能是前瞻记忆,故选A。
【答案】A

43.事后回溯设计属于
A.单组前后测设计
B.前实验设计
C.完全随机化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解析】本题选项中研究设计及其特点:

研究设计 特点
单组前后测设计 指在实验条件处理前对被试进行观测的结果与实验条件处理所做同样观测的结果加以对比的设计
完全随机化设计 将受试对象完全地按照随机的原则分配到各处理组和对照组
随机区组设计 将实验单元分成若千组(区组),而后在每个区组内部再按随机原则,将受试对象分配到各处理组的设计
前实验设计 既不采用随机化程序,也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和控制其他无关变量
 
事后回溯设计在事件发生之后,研究者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而发现现象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获得一定研究结论的方法。这是一种准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未进行变量控制,也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故选B。
【答案】 B

44.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
A.深度知觉仪
B.面积估计仪
C.似动仪
D.棒框仪
【解析】心理学实验仪及其用途:

实验仪 用途
深度知觉仪 用于研究深度知觉的仪器,因此能够测量个体的距离判断水平
面积估计仪 用来进行面积估计的仪器
似动仪 是一种可以产生似动知觉的仪器
棒框仪 用于梓框测验的仪器,主罢用于测量个体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认知
因此本题选A。
【答案】A
根据下列研究设计,回答45~48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 (三种水平X、X。X。和自变量Y (两个水平Y尔、Y》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
第一组:先做XY再做XY2
第二組:先做XY2再做XY,
第三组:先做XY,再做XY2

45.此实验设计为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区组设计
D.混合设计
【解析】本题中,实验分成了三组,其中自变量X在每一组中是同一种水平,这说明自变量x是组间设计.其中自变量Y的两种水平在每一组全部被试中都分别进行了处理,这说明自变量Y是组内设计。因此该实验设计是混合设计。故选D。
【答案】 D

46.其中的组间变量为
A.X
B.Y
C.X和Y都是
D.X和Y都不是
【解析】本题中,自变量X在每一组中是同一种水平,这说明自变量X是组间设计。所以X是组间变量。故选A。
【答案】 A

47.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等,则被试总人数可能是
A.10
B.20
C.30
D.40
【解析】实验共分三组,各组人数相等,因此被试的总人数应是3的倍数,故选C。
【答案】 C

48.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的情形是
A.X为智力水平
B.Y为智力水平
C.x为图片类型
D.Y为图片类型
【解析】本题中,图片类型作为一个客观的变量,既可以组间变量(X),也可以是组内变量(Y) :而智力水平是被试变量,是稳定不变的,只能作为组间变量(X),不能作为组内变量(Y)。故选B。
【答案】 B

49,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的必要条件是
A.总体分布单峰、对称
B.总体均值、方差已知
C,总体分布不限,大样本
D.总体分布正态,样本方差已知
【解析】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形态受总体分布是否正态、总体方差是否已知、是否大样本(n≥30或n<30)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表:

总体分布是否正态 总体方差是否已知 是否大样本 分布形态
正态分布 方差已知 无论大小样本 正态分布
方差未知 大样本 趋向正态分布
方差未知 小样本 趋向t分布
非正态分布 方差已知 大样本 趋向正态分布
方差已知 小样本 无解
方差未知 大样本 趋向正态分布
方差未知 小样本 无解
 
因此,无论总体分布是何形态,无论总体方差是否己知,只要是大样本,其样本平均数抽样的分布都趋向于正态分布。故选C。
【答案】 C

50.下列公式中,用来计算标准分数的公式是


【解析】标准分数,也叫z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在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故选D。
【答案】 D

51.当总体中的个体分布具有周期性规律时,不适用的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等距抽样
D.方便抽样
【解析】抽样方法类型及其特点

抽样类型 特点
简单随机抽样 在抽取样本时,总体中每个个体应有独立的、等概率被抽取的可能,常用的具体抽取方式有抽签法和随机数字法
分层抽样 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个部分中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又叫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将已经编好号码的个体排成顺序,然后每隔若千个抽取一个
方便抽样 从便利的角度来考虑获取样本,样本的选取主要是让调查员来决定,而调查对象的选取常常是因为他们恰好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
 
本题中,方便抽样属于非概率抽样方法,获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只有在不得己时使用。等距抽样要防止周期性偏差,因为它会降低样本的代表性,故选C.
【答案】C

52.研究人员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j=-3+4x。现有一个样本的自变量分别是3、4.3、4、6,可预测因变量的平均数是
A.1.75
B.2.00
C.13.00
D.17.00
【解析】样本的自变量的平均数是4,代入回归方程,求得因变量的平均数是13。故选。
【答案】C

53.培训机构甲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平均提高了30分,标准差为10;机构乙平均提高了40分,标准差为5。那么,更可能让学生数学成绩提高50分以上的培训机构是
A.机构甲,因为它有较大的标准差
B.两机构相同,概率都是0. 0227
C.机构乙,因为它提高成绩均值较大
D.两机构相同,概率都是0. 0454
【解析】学生如果成绩提高50分,该提高分数在两个培训机构的提高分数的总体中的标准分数都是2,在正态分布中,标准分数为2的概率为2.27%。故选B。
【答案】 B

54.为检验某样本来自的总体比例是否小于0.4.检验假设为
,统计功效是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型错误的概率是0.8
B.II型错误的概率是08
C.H不为真时,没有拒绝H的概率是0.2
D.从为真时,没有拒绝从的概率是0.2
【解析】假设检验的各种可能结果如下表所示:

  接收H 拒绝H
H为真 正确 I型错误或a错误
H为假 II型错误或正确 正确
 
其中,a值即显著水平,一般为0. 05或0.01,在本题中没有告知具体数值。β值与统计功效值相加为1,因此在本题中为0.2.因此本题选C。
【答案】C

55.如果测验的效标资料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获得的,据此计算得到的效度被称为
A.构想效度
B.内容效度
C.同时效度
D.预测效度
【解析】测验效度类型及概念如下:



同时效座
实证效度              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
预测效度
在实证效度中,如果效标资料与测验分数是同时搜集的,对应的效度是同时效度。如果效标资料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实际工作成绩来确定的,对应的效度是预测效度。故选D。
【答案】 D。

56.施测某标准化测验获得原始分数均值为80,标准差为16;导出分数均值为50,标准差为10。某被试参加测试所得导出分数为70,那么它的原始分数是
A.76
B.80
C.100
D.112
【解析】在分数转换中,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和7分数等。本题中属于T分数,根据题中所述,导出分数均值为50,标准差10,其公式是7=102+50。
题中导出分数是70,因此该分数的2分数是2。2分数是原始分数和平均数之差与标准差的商,求得原始分数为80+2×16=112。因此本题选D。
【答案】 D

57.测验编制的原则之一是要求所有的测验项目作答彼此独立。该原则的意图是
A.确保测验项目的同质性
B.确保项目的可靠及有效性
C.确保所有的项目独立于测验全域
D.确保任一项目不为其他项目提供答题线索
【解析】在全部测验中如果有的项目存在关联,那么就会互为提供线索,影响测量结果故选D。
【答案】 D。


58.在标准正态分布中,与Z分数1.0对应的百分等级是
A.34
B.66
C.84
D.98
【解析】百分等级是指在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中,得分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Z分数转换为百分等级。由标准正态分布可知,2分数是1时,2分数0~1之间的分布的个体占总体的34%,而2分数低于0的个体占总体的50%,那么2分数低于1的个体就占总体的84%。故选C。
【答案】 C

59.从均值为20,标准差为10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随机样本,则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为


【解析】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是所有的样本均值形成的分布,即u的概率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在形状上却是对称的。随着样本量N的增大,不论原来的总体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都将趋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数学期望为总体均值μ,方差为总体方差的1/N。故选C。
【答案】C

60.在概化理论中,D研究是指
A.概化研究
B.决策研究
C.交叉研究
D.嵌套研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概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概化理论的统计分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G研究,第二个阶段叫D研究。D研究的英文是Decision Study,就是决策研究。故选B。
【答案】 B

61.当测验信度增大(趋向于1)时,测量标准误的变化趋势是
A.减小,趋向于0
B.增大,趋向于无穷大
C.减小,趋向于测验分数标准差
D.增大,趋向于测验分数标准差
【解析1标准误衡量对应样本统计量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标准误越小,表明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值越接近,样本对总体越有代表性,用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的可靠度越大。标准误(SE)与信度系数(r2) 之间的关系如下:
SE=S,V1-r
其中,S,为标准差,因此当信度增大时,测量标准误SE减小且趋向于0。故选A.
【答案】A

62.对某高中录取分数前150名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中考总分与高期末统考总分的相关只有0. 16。解释这个较低相关的最好理由是
A.该样本的同质性很高
B.中考的信度高
C.期末考试的信度高
D.抽样误差产生的变异
【解析】本题中,测量的被试是录取分数的前150名学生,这些被试的录取分数同质性很高,分数分布较窄。由于受到偶然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再次都考取前150名或取得原先名次的概率会降低,也就是说,他们的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分布必然扩大。这就会导致两次成绩的相关会很低。因此本题选A。
【答案】A

63.在一组正态分布的数据中,两端各增加一个极值后,一定不会受到影响的统计特征值是
A.全距
B.众数
C.平均数
D.标准差
【解析】常见统计特征值及其特点

统计特征 特点
全距 是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众数 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
平均数 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也称均数或均值,是原始分数的总和与分数的个数的
标准差 描述次数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
 
在一组正态分布的数据中,两端各增加极值,必然会影响全距、标准差,可能会影响平均数,一定不会影响众数。故选B。
【答案】B

64.下列常用统计图中,适合描述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图形是
A.箱形图
B.线形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解析】圆形图,又称饼图,主要用于描述向断性资料,目的是为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圆形图显示的资料多以相对数(如百分数)为主。故选D。
【答案】 D

65.下图是某测验中四个项目的项目特征曲线,其中区分度最小的项目是


A.项目1
B.项目2
C.项目3
D.项目4
【解析】项目特征曲线假设是指被试对测验项目所作反应的概率遵循一定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用项目特征曲线表示出来。一个好题目的曲线走向应该是通过率随着总分的升高而增加。曲线上通过率为50%的那个点能反映该题目的难度,该点对应的总分越高,说明这个题目的难度值越小,即难度越大:该点的斜率能反映该项目的区分度,越陡峭,区分度就越好。
本题中,项目4在拐点处最为平缓,意味着区分度最低。故选D。
【答案】 D

二、多项选择题
66.人脑结构中属于边缘系统的有
A.海马
B.杏仁核
C.扣带回
D.小脑
【解析】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边缘系统包括: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查仁核。本题中,小脑在边缘系统外侧,不属于边缘系统。故选ABC。
【答案】 ABC。

67.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
A气质类型
B.组块
C.加工深度
D.觉醒状态
【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视觉、语义为辅。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 0个体的党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个体在-天不同的时间的学习效率不同,这可能与不同时间的觉醒状态不同有关。②材料的加工深度。认知加工深度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重要因素。③组块。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是它是以组块为单位的,这样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④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数量越多,对材料的编码效果越差。越具体、越有意义、越形象的材料,编码效果越好。⑥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中间位置的信息编码效果较差。
【答案】 BCD

68.根据图尔文(E. Tulving)的观点,能够用内隐记忆解释的现象有
A.动力定型
B.动作技能
C.工作记忆
D.简单条件反射
【解析】内隐记忆是指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记忆,其特点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了出来。
本题中,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当它已经形成后,一且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系统就自动地出现。而不需要个体有意识地提取相关经验。动作技能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不需要个体有意努力而可以顺利完成活动。而工作记忆指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由于需要长时记忆中的某些信息被调遣出来,这些信息便处于活动状态,但只是暂时使用,用过后再返回长时记忆中,信息处于这种活动的状态,就叫工作记忆。简单条件反射即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吮吸反射,不属于记忆。故选AB。
【答案】AB

69.根据加德納的观点,多元智力有
A.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B.社交智力和自知智力
C.音乐智力运动智力和自然智力
D.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和空间智力
【解析】加德納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对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产生智力行为。具体来说,8种智力分别为:①言语智力;②逻辑一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运动智力:⑥社交智力:⑦自知智力;⑧自然智力。
本题中,B、C、D选项都属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而A选项的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是由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分类。故选BCD。
【答案】BCD

70.下列观点属于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有
A.两种工具观
B.发生认识论
C.最近发展区学说
D.智力发展内化说
【解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級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两种工具观。由于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这些人类特有的工具,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②“最近发展区”指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③智力发展内化说是指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智力发展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故选ACD。
【答案】 ACD

71.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下列学习行为受外部动机支配的有
A.打破砂锅问到底
B.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
C.亲其师而信其道
D.为避免父母惩罚而读书
【解析】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其中,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内部动机的种类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第二种是完成活动的乐趣:第二种是任务对人能力的挑战。
本题中,“打破砂锅问到底”说明学习者将学习日标锁定在要解决的同题上,沙及的学习动机是内部动机:而“为中华繁荣富强而读书5”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亲其师而信共道”是为了亲近、尊敬自己的老师:“为避免父母惩罚而卖书”是为了避免惩罚而学习。后面三种学与行为都受外部动机支配,都不是个体对学习本身有兴趣,属于外部动机,故选BCD。
【答案】 BCD

72.可以记录行为数据的实验技术有
A.ERP
B.fMR1
C.眼动技术
D.反应时技术
【解析】心理学研究中的行为数据主要是指反应时和正确率。本题中,反应时技术记录的正是枝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ERP、MRI 和眼动技术除了会记录到被试的生理、眼动等信号数据,也同时会记录被试作出反应的时间及正确率。故选ABCD。
【答案】 ABCD

73.常用来对错误记忆进行定量研究的手段有
A.关联效应研究
B.偏好判断测验
C.残图辨认测验
D.词语掩蔽效应研究
【解析】关联效应和词语掩蔽效应是错误记忆常用的研究手段。其中,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联想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研究范式。关联效应是指: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词谘掩蔽效应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词语化有助于记忆,但当所需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词语化可能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错误记忆的发生。本题中,残图辨认测验是内隐记忆研究的经典范式之一 ,偏好判断测验是人格测验的一种。故选AD。
【答案】AD

74.下列有关李克特(R. Likert)式态度量表的描述,正确的有
A.假定每个项目都具有同等的量值
B.用项目的评定等级之和表示受测者态度的状况
C.用量图分析(scalogram analysis》的方法成顺序量表
D.用似等距(equal-appearing intervals) 的方法使态度强弱差异相同
【解析】李克特量表是评分加总式量表最常用的一种。属同—构念的这些项目是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单独或个别项目是无意义的。它是由英国杜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 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分,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李克特量表假定掰一个项日或态度语都具有同等的量值,项目之间没有差别最值:要求受测者对每一个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反应,使用受测者在所有项目中的评定等级的总和作为受测者的态度状况。故选AB。
【答案】 AB

75.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的假设有
A.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方差相等
B.每个处理条件内的观察都是独立的
C.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D.因变量的方差一协方差矩阵符合球形假设
【解析】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 (1) 方差齐性: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方差相等: (2) 独立性:每个处理条件内的观察都是独立的: (3) 正态性: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4) 满足球形假设,因变量的方差一协方 差矩阵符合球形假设。故选ABCD.
【答案】 ABCD

三、简答题
76.简述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含义,井说明这两种智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要点】 (1)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2)晶体智力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藐体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到达顶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77.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案要点】(1) 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工作绩效:社会惰化指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共同点:两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问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惰化。

78.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I Pos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要点】(1) 概念转变是学习者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2)原有既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

79.简述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要点】心理学实验报告包括:
(1)论文题目
(2)摘要和关键词
(3)引首或问题的提出
(4)方法:被试、材料、程序(或步骤)、设计
(5)结果
(6)分析与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80.简述心理旋转现象及其实验逻辑。
【答案要点】(I) 心理旋转足指通过心理操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到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2)心理旋转实验的逻辑是减法反应时逻辑:假设有两个任务,它们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就是通过心理旋转来消除两者角度差所需的时间。如发现两个任务的反应时确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和两个任务之间的角度差呈正比关系,就可证明心理旋转的确存在。

四、综合题
81.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是当代重要的人格理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因素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格理论?
(2)简要叙述五因素模型的形成过程
(3)说明五因素模型的具体内容
(4)下图是一项关于五因素模型的纵向研究结果。试分析该图井据此说明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答案要点】 (1) 特质理论。
(2)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提出的根源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五因素模型
(3)五个因素分别为:①外倾性:具有热情、健谈、活跃和乐观等特质。②宜人性或随和性、和悦性) :具有信任、直率、善良、依从和谦虚等特质。③责任心(或尽责性、公平性)↓具有负责、公正、谨慎、尽职等特质。④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情緒性) :具有焦虑、敌对。压抑、冲动等特质。⑤开放性(或创造性) :具有富于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新等特质。
(4) N (神经质》因素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C (责任心)因素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随后都趋于稳定。这说明,人格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

82.鲍姆瑞德(D. Baumrind)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存在联系,如下表:

教养
方式
结果
儿童时期 青少年时期
权威型 较高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较高的自尊,较好的社会技能,较强的道德、亲社会关注和校稿的学业能力
专断型 一般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一般的学业表现和社会技能,比纵容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再为顺从
纵容型 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力 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成就,比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社会行为问题
 
(1)结合鲍姆瑞德的观点,阐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用亲子相互作用模型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解释,井分析其与鲍姆瑞德观点之间的差异。
【答案要点】(1)鲍姆瑞德的教難方式类型特点及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①权成型: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怡当的日标,同时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耐心倾听孩子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②专断型: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孩子稍有抵触,便可能采取惩罚措施。这种方法忽视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③纵容型: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和期望,但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什么压力。这种情况下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
(2)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解释
一方面,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青少年表现出相对不同的发展结果: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特点也可能影响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因此,青少年最终发展结果体现了父母效应和儿童效应的协同作用。
(3)二者的差异
鲍姆瑞德观点支持父母效应模型,认为家庭影响作用遵循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单向路径,而相互作用模型则强调父母教养与儿童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相互依赖。

83.某测验共有6个题目,50名被试在该测验各个题目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75.0.81、0.79、0.83、0.85、0.77,测验总分的方差是16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该测验的a系数|a=
(2)某被试的测验总分为65,估计其真分数95%的置信区间。
(3)如果要提高该测验的信度,可采用哪些方法?
【答案要点】 


(3)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井控制在中等水平。
③提高测验项目的区分度
④选择恰当的被试团体
⑤控制并减少测验的随机误差。


开课通知
更多 >
  • 9月27日(星期日)9:00—17:30

    【龙子湖校区】教育学硕士周末班A班(9.27)

    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