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考研
400-6239-993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考研备考 > 所有 > 311教育学综合 > 知识总结 >

2022考研311教育学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关键字: 时间:2021.08.07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本能和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我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人类的“礼” “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

1. “性伪之分”

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他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人性包括两部分,一是生理本能;二是感知、认识能力。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本性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听任本能必然会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说明教育的必要性。

2.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关系,只有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一个人的改造。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下贱的人也具备掌握仁义礼法的能力。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异曲同工。

3. 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即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适应社会生活道德智能。

开课通知
更多 >
  • 9月27日(星期日)9:00—17:30

    【龙子湖校区】教育学硕士周末班A班(9.27)

    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