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18003714525
以下是关于“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教育综合)”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教育学原理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四)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学习和研究教育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及其本质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全民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词源与词义;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1.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2.教育的主要形态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教育形态的涵义及特点。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二)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三)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坚持教育创新。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四)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创新人才的培养。
六、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一)德育
1.德育与德育功能
(1)德育的内涵
(2)德育的历史发展
习俗性德育及其特征;古代德育及其特征;现代德育及其特征。
(3)德育的功能
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分类;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个体性功能。
2.德育目标与内容
(1)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含义;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含义;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3.德育规律与原则
(1)德育规律
德育规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含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1)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的内涵;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2)德育途径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
(3)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二)智育
1.智育的内涵和意义
2.智育的目标
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智育的内容
(三)体育
1.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2.体育的目标
获得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品行。
3.体育的内容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四)美育
1.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2.美育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美育的内容
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2.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生产劳动与技术;家政与家务劳动;公益劳动。
七、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的产生;学校的发展;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3.部分国家的学校制度
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深化不同层级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质量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发展;建构终身教育体系。
八、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的概念;课程的类型。
(二)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其表述方式;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基本取向;课程组织的含义及课程组织的要素;课程组织维度及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的含义、层次和基本取向;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分类。
(三)课程改革
1.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概况;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重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进展。
2.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九、教学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教学理论与规律
1.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论的三大里程碑;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定义;方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三)教学实施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步骤。
2.教学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定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中小学教学改革
1.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指向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并重。
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改革。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的角色。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1.班级与班级管理
(1)班级的一般概述
班级的概念和特点;班级的构成和功能;班级的最高组织形式——班集体。
(2)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的概念和特性;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班级管理的原则;班级管理的主体。
(3)班级管理策略
班级管理策略的概念;班级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
(4)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制度管理方法;民主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
2.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1)班主任概述
“班主任”的产生;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角色规范;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2)班集体
班集体的内涵与特征;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3)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整合班级资源。
(三)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时代特征。
2.学生观
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着的个体;学生应当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生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
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十一、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师与科研
1.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回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2.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类型
3.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
指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指向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指向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指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二)教育科研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资料搜集与数据采集;资料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和成果发表。
(三)常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
十二、当前教育热点与前沿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二、参考书目
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郭娅玲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史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考试内容
1.全面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事件;著名学校;教育著作;教育人物。
2.基本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事件的内容及其特征。
3.初步了解教育人物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情怀。
(二)考试要点
一、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2.“六艺”;诸子私学;稷下学宫;期会
二、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六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
2.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3.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六经”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5.教育论著的教育思想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原则、尊师重道。
三、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经学;《白虎通义》、熹平石经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曹魏“五经课试法”;西晋“国子学”;刘宋“四学”、“总明观”;梁“五馆”。
2.隋唐“官学”体系的完备
国子监;六学一馆;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北宋三次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积分法、学田制、《州县学赦令格式》;“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制;社学;义学。
2.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北宋四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朱张会讲与书院讲会制;太极书院、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书院教育的特点。
3.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心迹”的教学观;“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儿童教育思想。
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教育社会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与教育个体作用;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6.颜元的教育思想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过程方法。
六、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
马礼逊学校;宁波女学。
2.洋务学堂的创立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
3.维新学堂的创办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京师大学堂。
4.清末教育制度变革
“壬寅-癸卯学制”;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部;确定教育宗旨;“庚款兴学”。
七、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2.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4.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八、中华民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流行的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3.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4.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九、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尚自然,展个性”的个性教育思想。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方针;“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道德规范
3.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四大教育”的平民教育内容;“三大方式”的平民教育途径。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构造思想;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乡村教育使命;“改变社会现状,建设新文明”的乡村教育目的;以文化改造和精神教育为核心的乡村教育内容;“乡农学校”的乡村教育形式。
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6.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
二、参考书目
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